中国时尚前沿网-中国时尚奢侈品顶尖媒体平台_中国高端时尚网站

健康警报:猝死并非老年人专利,年轻人也需警惕这三大信号

来源:网络 编辑:康日成 时间:2025-03-31 18:34

  猝死,这个曾经被视作老年专属的“恐怖名词”,如今却悄然在年轻人中蔓延开来。

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王宁指出,心源性猝死已成为猝死的首要原因,30-40岁的患者屡见不鲜,甚至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未能幸免。

  更令人警惕的是,《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》显示,35岁后,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急剧上升,且每增长一岁,风险就增加1/1000。而中青年男性,更是猝死的"主力军"——研究显示,72.5%的中青年猝死患者为男性。

  为什么猝死越来越年轻化?男性为何更易"中招"?我们又该如何识别猝死前的危险信号?今天,香港时代医疗就来和大家深入探讨这一关乎生命的话题。

  为什么男性更容易猝死?

  猝死并非"随机降临"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男性之所以成为高危群体,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:

  1. 先天生理差异:雌激素的"保护伞"缺失

  女性在绝经前,雌激素水平较高,这种激素能减轻血管损伤、抑制炎症反应,从而降低冠心病风险。而男性缺乏这一天然保护,血管更容易受损。

  2. 生活习惯:烟酒、熬夜成"隐形杀手"

  受社交文化影响,男性吸烟、饮酒的比例远高于女性。酒精和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,加速动脉硬化,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。

  3. 压力应对:男性更易"硬扛"情绪

  35岁左右的职场男性,往往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高压下。长期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、心脏负荷加重。而男性通常更倾向于压抑情绪,而非寻求社会支持,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风险。

  4. 健康意识薄弱:忽视身体的"求救信号"

  许多男性存在"健康错觉"——把熬夜后的心悸归为"疲劳",把胸痛误认为"胃病"。忽视体检、拖延就医,往往使小问题演变成致命危机。

  香港时代医疗提醒,经常熬夜、工作996高压等,都容易使人陷入“慢性疲劳应激状态”,而心源性猝死则是这种状态的最坏后果。对于中青年人来说,慢性过度疲劳已成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
  原发性心肌病变是一组发病缓慢、病因未明、以心脏增大为特点、最后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心脏病。最初可无自觉不适,以后可在劳累时或轻度劳动时出现气急、心悸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,亦与心脏衰竭,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有关。

  时代基因检测中心自行研发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筛查,针对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、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、肌球蛋白储积型肌病等心肌病变有关的MYH7基因。因此,无论男女都应提高危机意识,尽量避开上述引发猝死的危险诱因,并时刻留意身体的异常症状,同时有需要者可进行基因检测,识别原发性心肌病变基因,以便向心脏专科医生了解潜在风险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详情可浏览:https://www.medtimes.com.hk/MYH7-cardiac-test。

  留意猝死前的三大危险信号

  猝死并非毫无征兆,身体往往会提前发出警报。如果出现以下症状,务必提高警惕!

  1. 游走性胸痛:心脏的"红色警报"

  疼痛部位:心前区、左肩胛骨,甚至放射至左臂或下颌。

  疼痛特点:深呼吸时加重,可能伴随持续性冷汗(黄豆大小的汗珠不断渗出)。

  危险提示:这种疼痛不同于普通胃痛或肌肉酸痛,而是心脏缺血的表现,需立即就医!

  2. 异常心慌:心脏的"失控瞬间"

  症状表现:无明显诱因下,心跳突然加速(>120次/分),或感觉心脏"漏跳"后剧烈搏动。

  可能原因:心律失常,如室性心动过速,极易演变为室颤(猝死直接诱因)。

  3. 呼吸困难与气短:缺氧的"窒息感"

  活动时加重:轻微活动(如爬楼梯)即感胸闷、气促。

  夜间平卧困难:需垫高枕头才能呼吸,可能提示心力衰竭

  黄金4分钟:生命与死亡的较量

  心脏骤停时并不会立刻死亡,但超过4分钟,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。因此,无论是自救还是救助他人,都要把握好这“黄金4分钟”。

  自救:如果发现自己有猝死前兆,不要惊慌。先停止所有活动,安静休息。躺着舒服就躺着,坐着舒服就坐着,但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活动。如果附近有吸氧设备,应在家人或周围人的帮助下尽快吸氧,并拨打120等待救援。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,可立刻舌下含服,如果症状没缓解,5分钟后可以再含服1片。

  救助他人:如果发现他人出现相关症状,在救护车未达到之前,作为救助者可以执行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。

  预防猝死:从生活点滴做起

  为了我们自己的心脏能健康长久地运转,预防猝死,也请做到这4点:

  ● 均衡饮食:多吃瓜果蔬菜。《柳叶刀》子刊最新研究显示,中国居民蔬菜、谷物和水果摄入不足,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诱因之一。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-500g蔬菜(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),200-350g水果(大约1个苹果或梨的重量),以及250-400g的谷薯类食物(相当于1个正常馒头大小的量)。

  ● 保证充足睡眠:成人每天保持7-9小时睡眠,保持稳定的睡眠时间。

  ● 戒烟戒酒:抽烟有害无益,喝酒也不存在适量一说,最好不喝酒。

  ● 少久坐多运动:久坐30分钟,就要起来活动活动手脚。每周至少锻炼5天,每天至少30分钟。三高患者或有心脏问题的人群,建议选择游泳、慢跑、走路等温和的有氧运动。运动中出现身体不适,应立即停下休息。

  猝死,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,实则潜伏在我们身边。只有提高警惕,留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,才能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,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。让我们从生活点滴做起,为心脏健康护航!

中国时尚前沿网